又仿造关羽军“九屯”营垒模型,与副将王平推演破敌之策,常至深夜方休。
某日夜,徐晃巡营,见一士卒躲在草垛后哭泣,问之,乃汝南籍新兵,思念家中老母。
徐晃沉默良久,解下自己的干粮袋递与他:“吾亦有母在堂,每战必思。然汝若不用心练战,何以存活?何以归家?”
次日,他特准该士卒每日卯时单独练剑,月余后,士卒竟成队列中最勇健者。
十月,徐晃率军进抵樊城外围。他先于沔水上游大张旗鼓修建营寨,做出欲从正面强攻的姿态,却暗遣哨骑探得关羽在郾城至樊城之间设“九屯”,互为犄角。
某夜,月黑风高,徐晃命部将徐商、吕建率偏师佯攻头屯,自己则亲率主力衔枚疾走,绕道敌后。
行至马冢屯,见屯外壕沟深丈余,遂令士卒以土囊填壕,突然杀入营中。
时关羽正于主帐议事,闻报马冢火起,惊曰:“徐晃此计,吾竟未察!”
急率亲兵驰援,却见徐晃已立旗于屯中,旗下铁戟如林,寒光夺目。
关羽坐骑赤兔马如闪电般驰至阵前,遥见徐晃银枪白马,不禁大呼:“公明别来无恙!”
徐晃却立马横枪,朗声道:“今日乃国家之事,某不敢以私废公!”
二将大战三十合,不分胜负。关羽忽觉徐晃招式中暗含守势,心中一动:“此公非来决战,乃拖时间耳!”
果然后方喊杀声起,原来关羽营寨多处火起,乃徐晃预先埋伏的伏兵趁乱纵火。
关羽回望浓烟蔽日,心知腹背受敌,只得拔马而走。
徐晃率军追杀二十里,直至汉水边方止,此役斩俘敌军万余人,樊城之围遂解。
战后,曹操在给荀彧的书信中写道:“吾用兵三十余年,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,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。公明真天人哉!”并特赐“假节钺”,许其战时可先斩后奏。
徐晃治军,以“严”闻名。
某年率军过杨县,有同乡士卒私离营寨归家探视母亲,徐晃得知后,立斩于辕门。
众将求情:“此卒孝行可嘉,乞将军开恩。”
徐晃流涕曰:“吾非不念其孝,然军法如山,若纵一人,何以服众?”
遂遣人厚恤其家。从此,所部士卒莫敢违纪,时人称其“徐晃之兵,止如丘山,动如雷霆”。
然对待百姓,徐晃却有慈柔之面。
建安二十年(215年)征张鲁,途经陈仓,见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,他下令“敢有劫掠民财者,斩!”
并开仓赈济饥民。当地百姓感其德,自发编歌谣传唱:“左将军,徐公明,马不食粟,兵不扰民,千里无烟,忽闻鸡鸣。”
黄初七年(226年),孙权遣诸葛瑾攻襄阳,时徐晃已染沉疴,仍强撑病体率军御敌。
他坐在担架上,指挥若定,令士卒于岘山设伏,大败吴军。
班师回朝时,曹丕亲至洛阳城门迎接,见徐晃须发皆白,形容憔悴,不禁落泪:“将军老矣,真吾之廉颇也!”
太和元年(227年)春,徐晃病情日重。
他唤来长子徐盖,口述遗表:“吾本寒微,蒙太祖、文帝厚恩,位至列侯。今病重将终,唯愿陛下轻徭薄赋,慎用兵戈,使百姓得安。吾死后,以布衣殓之,墓中勿置金宝,违吾志者,非吾子孙也。”
言讫,取铁剑置于枕边,凝视窗外飘落的梅花,喃喃道:“公明一生,无愧于天,无愧于君,足矣……”
是夜,星陨于箕尾之位,享年六十有五。临终前,他忽然握住徐盖的手,目光炯炯:“切记,为将者,胆欲大而心欲细,智欲圆而行欲方……”语未尽,气绝。
魏明帝曹叡闻讣,素服临朝三日,追谥“壮侯”,配享太祖庙庭。
太和三年(229年),明帝遣使至徐晃墓前祭告,见墓前有老卒三人,皆断臂跛足,正焚香哭拜。
问之,乃当年樊城之战时徐晃部下,曰:“将军尝言‘战阵之上,无父子,无兄弟,唯有忠勇’,吾等虽残,犹记将军之恩。”
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曾于书中这般勾勒徐晃:“性俭约畏慎,将军常远斥候,先为不可胜,然后战。”
此语道破其用兵精髓——不打无准备之仗。
与张辽的“勇而善变”、乐进的“猛而无前”不同,徐晃更似一位冷静的棋手,每落一子必谋全局。
他的“长驱直入”战术,被后世兵家写入《百战奇略》,成为“兵贵神速”的经典案例。
唐代建中三年(782年),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,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,并为其设庙享奠,徐晃赫然在列。
宋代《武经总要》亦将其樊城之战列为“围魏救赵”的变种范例,称其“避实击虚,因敌制胜,真良将之法”。
明代名将戚继光在《纪效新书》中多次引用徐晃治军之法,强调“令行禁止,始可论兵”。
在民间传说中,徐晃被演绎为“铁戟神”,言其夜间常于冢间舞戟,寒光映月,鬼魅皆避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