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子李祯年仅十岁,袭爵为离狐太守,曹操特命屯田都尉辅佐其治郡。
黄初元年(220年),曹丕称帝,追念李典功绩,增邑至千二百户,并下《褒李典诏》:"故破虏将军李典,蹈德冲素,有长者之风。合肥之役,舍私为公,其功至伟。可配享太祖庙庭,以彰忠烈。"
此为曹魏武将极高荣誉,时人比之西汉周亚夫。
李典死后归葬故乡山阳,但其墓葬具体位置至今成谜。
据《巨野县志》记载,明嘉靖年间曾于城北发现"李典墓",出土剑、印及《孙子兵法》抄本,然墓主服饰"有儒雅之风,非武将形制",故真伪存疑。
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认为,李典"生前谦退,死后或不欲张扬",故其墓"必藏于幽隐之处,不为人知"。
这一说法为李典的传奇人生更添神秘色彩。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,将李典与程昱、郭嘉同列一传,而非归入"五子良将",此中深意值得玩味。
裴松之注引《魏书》称:"典少好学,博观群书,特善《左氏春秋》《司马法》,行师用众,皆合古义。"
这种"以儒统兵"的特质,使其区别于许褚、典韦等纯粹武将,亦不同于张辽、徐晃等"勇而少文"的将领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李典的戏份被大幅压缩,仅作为夏侯惇、张辽的副将偶露峥嵘,博望坡之战中"谏言受阻"的情节虽被保留,却弱化了其后续救援的关键作用。
这种艺术加工,实则是罗贯中为凸显诸葛亮"初出茅庐第一功"的叙事需要,却也导致后世对这位儒将的认知偏差。
真实历史中,李典的战略眼光远超普通武将。
建安十三年(208年)赤壁之战前,他曾向曹操建议:"荆州新附,民心未稳,孙权、刘备必相勾结。今宜先固襄樊,稳扎稳打,勿轻涉江湖险地。"
可惜曹操急于统一天下,未纳其言,终致赤壁之败。
此谏若被采纳,三国格局或将改写。
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