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侍郎知道此事急不得,便行礼告退,在部落附近扎营等待消息。
在大梁国内,皇帝也没有闲着。按照将军的建议,开始增派兵力前往边疆。同时,为了预防战争爆发,各地的粮草和兵器源源不断地运往边疆。民间的工匠们也自发地为边疆将士打造兵器和制造防御器具,百姓们都希望能为保卫国家出一份力。
数日后,外族部落首领终于有了回应。他派人告知李侍郎,愿意接受大梁国的贸易优惠,暂不发动战争,但要求大梁国划出一小片靠近边境的草地供他们放牧。
李侍郎赶忙将消息传回京城。朝堂之上再次展开讨论,一些大臣认为这是外族的得寸进尺,不能答应;而另一些大臣则认为这是避免战争的好机会,可以答应他们的要求。
皇帝权衡利弊之后,说道:“朕以为,土地虽不可轻让,但为了避免生灵涂炭,可在边境划分出一片暂时供他们放牧的区域,不过要立下契约,明确这片区域只是暂借,且他们必须遵守大梁国的边境法规,不得侵犯百姓。”
李侍郎接到旨意后,与外族部落首领签订了契约。此后,大梁国一边继续推进教育改革,一边加强边疆的防御与管理。边疆的贸易重新恢复了正常,大梁国还专门派遣了一些擅长养殖和农业技术的人到外族部落,帮助他们改善牛羊的养殖和尝试一些适合草原的农业种植。外族部落的情况逐渐好转,与大梁国的关系也日益融洽,双方的和平又持续了下去。
几年之后,大梁国的教育改革成果愈发显着。随着实用性学科的深入发展,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创新之举。
在农业方面,从学府毕业的学子们将格物之学运用到农事之中,改良了灌溉工具,培育出更加耐旱、高产的农作物品种。这些成果不仅让大梁国内粮食产量大增,百姓安居乐业,还通过边境贸易传播到了外族部落所在的草原地区。外族部落的牧民们在大梁国人的帮助下,学会了种植一些适合当地气候的谷物,使得他们在面对恶劣气候时,有了更多的食物储备,不再仅仅依赖畜牧。
在商业领域,精通算术和商贸知识的商人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。他们开辟了更多的商路,将大梁国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等特色商品远销他国。大梁国的京城成为了繁华的商业中心,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旅客。边疆城镇也因为贸易的繁荣而更加兴盛,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。
然而,随着大梁国的不断发展强大,也引来了其他国家的嫉妒和觊觎。
东方的海国,听闻大梁国的繁荣后,起了窥视之心。海国以其强大的水军和独特的航海技术而闻名,他们一直想在陆地上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。大梁国的沿海地区成为了他们的目标,那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繁荣的港口城镇。
海国先是派遣了一些商船伪装成普通船只靠近大梁国的沿海港口,暗中窥探大梁国的海防部署。这些商船的船员偷偷绘制港口的地图,记录船只进出港的规律以及大梁国水军的巡逻路线。
沿海的渔民们察觉到了这些商船的异样。他们发现这些船只总是在一些敏感区域徘徊,而且船员的行为举止鬼鬼祟祟。渔民们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当地官府。
当地官员不敢怠慢,迅速将消息传递到京城。朝堂之上,皇帝再次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。负责海防的水军都督站出来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海国来意不善,我们必须加强沿海的防御力量。臣建议增加水军的巡逻次数,在港口附近设置更多的了望塔,并且在关键水域布置暗礁和水雷,以防止海国水军的突然袭击。”
一位大臣补充道:“陛下,我们还可以派遣使者前往海国,表明我们大梁国的态度。我们希望与各国和平共处,但如果海国执意侵犯,我们也将坚决抵抗。同时,我们也可以利用外交手段,联合其他与海国有矛盾的国家,形成制衡之势。”
皇帝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众爱卿所言甚是。我们既要做好防御准备,也要尝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。朕命你等即刻着手办理相关事宜。”
于是,大梁国一方面加紧海防建设,一方面选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前往海国。这位外交官名叫张大人,他精通各国语言和外交礼仪,深知海国的国情和文化。
张大人率领使团乘船前往海国。经过一番波折,终于抵达了海国的都城。海国国王接见了大梁国使团。张大人在朝堂之上不卑不亢地说道:“尊敬的国王陛下,大梁国与海国本无冤仇,一直以来都有着和平的贸易往来。大梁国希望这种和平能够持续下去,我们无意与海国为敌,但也绝不容许他国侵犯我们的领土和权益。”
海国国王却傲慢地说道:“大梁国的繁荣已经让周边国家感到不安,你们应该懂得分享。你们沿海的土地和资源如此丰富,海国理应分得一杯羹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相府嫡女重生开启了抄家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相府嫡女重生开启了抄家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